在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玻璃鋼)的應用中,特別是在嚴苛的海洋環境如玻璃鋼漁船制造中,玻璃纖維的化學穩定性是決定制品長期耐久性和安全性的關鍵因素。化學穩定性是指玻璃纖維抵抗水、酸、堿等介質侵蝕的能力。對于長期浸泡或接觸湖、河、海水(均為中性或弱堿性介質)的漁船而言,耐水侵蝕性尤為關鍵,直接關系到船體的使用壽命。

化學穩定性的評價指標:
玻璃纖維受介質侵蝕的程度通常通過以下指標衡量:
1. 重量損失率: 侵蝕前后纖維的質量變化。
2. 析出物分析: 侵蝕液中堿金屬離子(如Na?, K?)或其他玻璃組分的含量。
3. 強度損失率: 侵蝕后纖維力學性能(如拉伸強度)的下降程度。
4. 纖維直徑變化: 侵蝕后纖維直徑的減小量。
水對玻璃纖維的侵蝕機理:
水(尤其是升溫條件下)侵蝕玻璃是一個復雜的物理化學過程,核心是離子交換和網絡溶解:
1. 離子交換(脫堿):
玻璃網絡中的堿金屬離子(如Na?)與水中的H?發生交換:
`≡Si-O-Na + H?O → ≡Si-OH + Na? + OH?`
結果:水中H?減少,OH?增加,溶液逐漸變為堿性。
2. 網絡解體(水解):
形成的OH?具有強攻擊性,破壞硅氧骨架(≡Si-O-Si≡):
`≡Si-O-Si≡ + OH? → ≡Si-OH + ≡Si-O?`
新產生的≡Si-O?為了滿足電價平衡,進一步與水反應:
`≡Si-O? + H?O → ≡Si-OH + OH?`
此過程循環往復,導致玻璃網絡不斷被破壞溶解(硅酸鹽水解)。
3. 高硅膜的形成:
隨著易溶離子(Na?等)的持續溶出,玻璃表面逐漸形成一層多孔的、富硅(SiO?)的“瀝濾層”。
這層膜的溶解速度以及侵蝕介質向內部滲透和反應產物向外擴散的速率,共同決定了玻璃整體的耐水性。

無堿玻璃纖維(E玻纖)的卓越耐水性:
玻璃纖維的耐水性

實驗數據表明(將5000 cm²表面積的玻璃纖維試樣在250 ml蒸餾水中煮沸3小時):
1. 耐水性排序: 無堿玻璃纖維 (E玻璃) > 中堿玻璃纖維 (C玻璃) > 高堿玻璃纖維 (A玻璃)。
2. 水解級分級:
E玻璃: 屬于 Ⅰ級水解級 (耐水性最優)。失重極低強度保留率高。
C玻璃: 屬于 Ⅱ級水解級 (耐水性中等)。
A玻璃:屬于 Ⅲ級水解級 (耐水性較差)。
3. 關鍵原因: E玻璃的堿金屬氧化物含量極低(通常<0.8%),大大減少了可被水侵蝕溶出的離子源,有效抑制了離子交換和后續網絡水解過程,顯著提升了其在水中長期服役的穩定性。
玻璃鋼漁船選材的核心要求:
基于對使用壽命和安全性的嚴苛要求:
必須選用無堿玻璃纖維(E玻璃)作為增強材料。E玻璃優異的耐水性可有效抵抗湖、河、海水長期浸泡的侵蝕,確保玻璃鋼船體基材(纖維)的力學性能在數十年內保持穩定,防止因纖維劣化導致的船體強度下降、分層、滲水等問題。
其他高性能纖維在造船中的應用對比:
主要高性能纖維的力學性能

除了E玻璃纖維,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也應用于高端船舶制造:
1. 芳綸纖維 (如Kevlar):
優勢: 極高的比強度、出色的韌性、優異的抗沖擊和防彈性能。適用于對抗拉強度、抗沖擊和輕量化要求極高的船艇部件(如部分賽艇、巡邏艇的防彈艙壁)。
劣勢:壓縮強度和彎曲強度相對較低,易發生微屈曲;成本較高。不適用于承受高壓縮/彎曲載荷的主船殼結構,應用范圍受限(嚴格限重的高性能小艇)。
2. 碳纖維:
優勢:在常用增強纖維中具有最高的比強度和比模量(剛度),極好的耐疲勞性和高溫性能。是實現極致輕量化和超高剛度的理想選擇。
劣勢:成本極其高昂。
應用:主要用于對輕量化和剛度要求極端苛刻的頂級競賽帆船、游艇、軍用高速艇等高性能船舶的部分或全部結構。其高昂成本限制了在普通漁船上的大規模應用。
結論:
對于玻璃鋼漁船這一量大面廣且對長期可靠性和成本敏感的應用領域,無堿玻璃纖維(E玻璃)憑借其卓越的耐水性(Ⅰ級水解級)、良好的綜合力學性能以及相對合理的成本,是不可替代的核心增強材料。深刻理解水侵蝕的機理以及E玻璃的耐腐蝕優勢,是確保玻璃鋼漁船安全服役數十年、抵御海洋環境侵蝕的科學基礎。而碳纖維、芳綸等高性能纖維,則在追求極致性能的特殊船舶領域扮演著補充角色。
(本文來源于“新型玻璃鋼漁船”公眾號,轉載須經同意)
--------------
聯系方式
電話:020-39966201/18026298689(賴先生)
傳真:020-39966209
郵箱:bohao6868@frpgd.com
公司地址: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天安番禺節能科技園總部中心一號樓1104至1105
打印

